QQ截图20170828105541.png

钱海,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三博脑科医院三病区副主任,医学博士。在首席专家石祥恩教授的带领下,专注于颅咽管瘤及其他颅内肿瘤、颅内动脉瘤、颈动脉狭窄、烟雾病、痉挛性斜颈等疾病的临床治疗及科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并参与编写神经外科专著多部。现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医学英语教育与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

专长:颅咽管瘤、胶质瘤、脑膜瘤、颈动脉狭窄、脑缺血、脑出血、动脉瘤、烟雾病、痉挛性斜颈等。

前言

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BBAs)原指起始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无分叉部位的形似血泡的动脉瘤,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其概念逐步泛化。在近年来的SCI文章中,其部位已经泛化至大脑前动脉(ACA)、前交通动脉(ACom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以及基底动脉(BA)。基本上,只要是在术中手术显微镜发现动脉瘤形似血泡,内有涡流,基本上都可以称作血泡样动脉瘤。


与普通的囊状动脉瘤相比,血泡样动脉瘤的临床治疗确有难度。无论是开颅手术,还是介入治疗,在某些病例的处理上均存在一定难度,以至于文献中常出现搭桥、支架等手术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大炮打蚊子”的感觉。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瘤体微小、瘤颈宽、瘤体菲薄,动脉瘤夹不易放置,而且不容失误(调整夹子可能促进动脉瘤破裂);介入装置同样不易进入病变部位,难以操作。


显微缝合技术是一种最朴素的手术技术,在应用于BBAs时,有时会起到简单、可靠、令人满意的效果。


病例1


患者,男性,50岁。突发头痛7天入院。发病时当地医院CT如上图,可见鞍上池及周边蛛网膜下腔出血。



当地医院CTA可见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



术中确认为血泡状动脉瘤。使用显微缝合技术缝合3针,动脉瘤消失。


病例2


42岁女性,发现左侧大脑中动脉微小动脉瘤2年。动脉瘤如箭头所示。



BBA:动脉瘤呈分隔样血泡状。



采用显微缝合技术,缝合后动脉瘤消失且大脑中动脉无明显狭窄。

大家如果临床上遇到类似的血泡样动脉瘤,可以考虑使用显微缝合技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