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取栓技术被确定为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的“金标准”后,这项革命性技术在全球迅速推广。为在中国推广和规范这一利益千千万万患者的新技术,使命所感而诞生的“中国卒中学会国际卒中介入培训学院”,荟集中外精英力量,为全国各地学员们精心设计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全方位培训体系。

2016年6月23日,学院迎来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培训班B组正式开课。课程总顾问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李晓青教授先介绍了学院概况,在国内或许很难有第二家如此完善培训体系的医疗培训机构,针对不同医师需求分层及多元化(理论授课+基地见习+动物实验+导师现场督导+长期持续性实践辅导+专业课程顾问等)的培训体系,真正满足不同医师的需求,将学员们培养成能手、熟手、高手。

此次取栓班B组理论授课是在总结A组学员反馈建议后做进一步调整改进,提炼精华后的再一次中外联璧呈现,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管理流程与实践操作的融合,是当前实践与未来发展探索的融合,更是热点难点与应对策略的荟萃。在此,回展课程一抹儿的精彩以与大家分享。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运重建治疗

陈康宁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陈教授从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桥接治疗到机械取栓,纵向回顾了缺血性卒中血运重建治疗策略的研究发展史,针对每种治疗策略,从横断面多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探讨,如疗效评价、药物评价、代表性研究分析等,并就机械取栓重点介绍了成功取栓的关键因素。

20.png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患者选择

缪中荣

北京天坛医院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选择何种治疗,多年来主要以时间窗划分界限,或许在未来时间窗只作为一个辅助条件,而以影像学为主来决策患者的治疗选择,即对需要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主要根据影像学标准来选择,包括平扫CT(ASPECTS评分评估梗死体积),多模式CT/核磁(评估血栓、半暗带和侧支循环),繆教授通过实际病例进一步说明了该理论标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21.jpg

AIS血管内治疗的影像评估

张猛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血管内治疗不论从早期患者选择、术中操作,还是到后期疗效评价,都离不开影像学技术。张猛教授介绍了急性缺血性卒中常用到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并针对临床实际的关注点阐述了各种影像术技术的特点、作用,可能出现的问题、困惑等,并通过实际病例直观说明了影像学技术对梗死、血栓、斑块、半暗带、侧支循环、路径、疗效等的评价。

22.png

美国CPMC机械取栓的经验和AIS的管理

Joey English

美国加州太平洋医学中心(CPMC)卒中协作医疗组主任、神经介入中心主任

美国CPMC中心主任Joey English教授介绍了CPMC使用Trevo®支架和Merci® 球囊导引导管进行急性卒中机械取栓的经验,引用实际病例来说明Trevo® ProVue™ 支架系统能够帮助定位、放置,并更好地进行取栓。同时介绍了CPMC中心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的管理流程,包括院前急救转运、24/7全天候工作、远程医疗、医疗质量改进等。近4年CPMC治疗AIS患者的总体疗效和近期临床研究也类似。

23.png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操作技巧

高峰

北京天坛医院

这部分是大家最关注的精彩实战技巧部分。针对术中常遇到的问题如如何正确造影探究血管闭塞或狭窄情况、评估血栓位置大小等,如何正确使用中间导管,特殊病变如何处理等,高教授与大家共享其宝贵经验。此次取栓培训班的重中之重是”Solumbra”取栓操作技术,这是Solitaire支架取栓技术和Penumbra抽吸技术的融合,充分发挥了中间导管的各种作用,高教授述之多遍以让学员正确理解和掌握。另外,支架取栓术的补充技术即双支架术,可有效快速处理单支架取栓难以处理的特殊病变,高主任用图例形象阐释了有哪些特殊类型的病变和技术如何实施。总之,血管内治疗的总体原则是先确定病变分型,然后决定相应的治疗策略,而在治疗过程中这些细节和技巧的运用都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

QQ图片20160629112607.jpg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急救流程

王伊龙

北京天坛医院

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实施早期救治、减少救治延迟是获得良好预后的一个不争事实,这已非医师个人医术所能为,需要多科室团队合作、卒中急救流程改进、制度政策扶持等更宏观更高层次的管理体系来运作。王教授幽默风趣、深入浅出介绍了我国当前的医疗现状、并引用天坛医院和欧美优秀卒中中心的经验向我们展示了可借鉴的良好解决方案,当前开发的一些技术支持正助力“一站式”卒中急救体系及“区域化”卒中救治网络更好更快地实施运行起来,这将是中国卒中急救模式一个全新的改进和运作方式,期待未来更多的卒中中心关注和加入。

24.png

每一场讲座后学员与导师之间的热烈讨论和交流,总让大家感觉时间之短暂和意犹未尽。理论授课结束后,是模拟器操作演练,有演示有讲解,大家亲自操作,交流讨论,犹如回归学生时代的校园生活。授之有道,受之有心,有疑有问有答有实践,总结学习再提高,每一位学员都在无声的提高和成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