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系列--人物介绍

穆新林,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现任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及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擅长呼吸疾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在气管镜和内科胸腔镜操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担任北京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委员,北京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北京肺癌防治联盟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通讯编委,《国际呼吸杂志》通讯编委。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BMC cancer 》、《Annals of Oncology》、《Chinese MedicalJournal (Engl)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European Journal ofClinical Microbiology Infectious Diseases》及中国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合作者的身份发表20余篇论文。

热爱、守护、责任。

热爱医生职业,

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潜心钻研技术!

守护生命,不轻言放弃!

责任重于泰山,竭尽全力挽救生命!


穆新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穆大夫是温文尔雅的,但诊断病情时却是一针见血、直戳重点,一身真正的医者之风。

穆大夫有个习惯已经坚持很多年了,那就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基层县级医院带教,河北、山西、安徽、内蒙古都留下了穆大夫的足迹。这个习惯发自于他几年前参加的扶贫活动。他说:“基层医院非常需要我们,我们去了不光是去看病,而是通过病例讨论、查房、专题知识讲座对当地进行技术指导,带动相关科室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才是我去基层医院的目的。”穆大夫说他每个月都会到基层医院去,这个习惯坚持很多年了。虽然很累,但是这几年坚持下来,几家基层医院的呼吸科真的建立起来了,自己也很有成就感,也会继续做下去。

一个很有意思的病例,但是背后的故事却引人深思

穆大夫手机里有一张患者脚部皮肤破损结疤的照片,穆大夫说这是他昨天在河北某个县遇见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病例。

“患者是一名50多岁的男性,半个月来一直高热而且伴右胸痛。在市级医院就诊怀疑是结核病,但是吃抗结核药没有效果,而且药物反应特别大,就停药了。后来回到当地县医院,基层医生也搞不清楚情况,正好我周六去就问了一下。患病前患者曾经骑三轮车摔倒过,当时没有胸痛,第四天出现右胸痛,发热、畏寒、寒战。查体时发现患者右脚背有皮肤疤痕,询问患者脚部皮损的原因,患者称是骑车摔倒后留下的擦伤,4天后化脓,他挤了一下,把脓排出来,当天晚上就出现了右胸痛、发热。胸部CT可以看到肺内多发的结节和空洞,右侧胸腔有积液。这是一个典型的由于挤压皮肤化脓性病灶导致的金葡菌菌血症,继而出现多发肺脓肿的病例。这种典型的病例教科书里有详细的描述,但在实际诊疗过程中依然没有被及时诊断出来。我让患者进一步做腹部B超,结果发现肝脏上也有多发的结节,表明患者除了肺脓肿还有肝脓肿。县医院一直在抗感染治疗,由于没有很好覆盖金葡菌,疗效一直不好,如果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病人,但基层医院经验所限,查体没那么细致,联想不到脚部皮肤化脓和胸痛、发热的关系,以致延误了诊断。穆大夫说,很多基层医院没有呼吸专科,医生没有经过严格的专科医师培训,加之缺乏相应的检查设备,医生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有限,一些呼吸科的常见病不能得到很好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更不要说疑难、罕见病了,因此急需技术指导。

穆新林大夫(中)在做检查前准备

内科大夫也是能文能武

采访当天下午,穆大夫有一台经支气管超声鞘管(EBUS-GS)引导下肺活检术的检查,这项技术在全国能实施的医院也为数不多。它对于肺内病变的准确定位,支气管镜的操作技巧有着很高的要求。下腔镜、找病变、取样一气呵成,很快,穆大夫就完成了检查。穆大夫说,这个病人病变位置在肺的周边,支气管镜看不到,是通过超声找到了肺里面的病变。患者结束检查以后,穆大夫嘱咐患者:“走路小心点儿,不要摔倒了。”写检查诊断时,带着口罩的穆大夫略显疲惫,检查过程中,穆大夫很专心,也很累心。支气管镜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已经不可或缺,类似EBUS-GS等新技术在穆大夫的团队中已经广泛开展,此外,经支气管镜气道疾病的治疗也是穆大夫的一项重要工作,他和他的团队也因此常常需要加班,常常和外科医生一同出入手术室。作为一名内科的大夫,穆大夫对于支气管镜和内科胸腔镜操作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可以说,内科大夫也是能文能武。


穆新林大夫(中)为患者做介入治疗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有人问穆大夫:作为大医院的专家,总到基层去会不会觉得丢份儿?穆大夫笑着说:“我脑子里的第一个想法是你当医生干嘛的,不就是看病的么?看病不一定非要在北京,到哪里都是要看病的。我去基层医院看病,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用到基层,也是对基层医生水平的一个促进。”

穆大夫对基层医院的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基层医生对专科疾病的认识比较少,没有经过专科的训练;基层医院医疗条件有限,缺乏相应诊断的手段,许多检查做不了,需要医生更多地动用所掌握的临床知识,包括对病人的一些查体、问诊等去协助诊断;一些基层医院缺少学习进修的基础,医生没有学习的机会。这些都限制了医院、限制了呼吸科的发展,所以病人的治疗效果很局限,很多病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治疗。穆大夫说,他去基层就是想实打实地做些工作,实实在在做一些事情,为基层医院带教。他说基层群众看病难,大医院医生到基层去一方面可以做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解决他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到基层传技术、带人才、扶学科,可以做到在对基层医院“输血”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基层医院的“造血”功能。通过这些年的努力,能感觉到当地医生的临床水平一点点在提高,但这需要有志向、有能力的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常年不间断地到基层去,帮助拓展基层医生临床思路,培养基层医院的专科大夫。


穆新林大夫(左)为患者做介入治疗

 “希望这样的形式,可以带动基层医院,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我是呼吸专业的,其他专业只是一个普通大夫,但是对于呼吸科的临床问题,我是擅长的,这是大医院医生优势。像我们这个层面的专科医生到基层去,通过在“真实世界”中的临床教学,能够更好的帮助基层的大夫,促进基层医院相应专业的发展”。

穆大夫说,对于一个基层医院,要是建立呼吸科的基本构架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要是达到呼吸科的应有水平可能需要好几年,而且要长久、定期、踏踏实实地做事。

穆大夫很和蔼也很绅士,你可以从他的身上感受到那种谦逊;穆大夫是个好老师,手术后的间歇,他会教下级医生手术的要点;穆大夫很爱他的事业,他说要踏踏实实地做些事。

穆大夫没有统计他指导过多少基层医生,他有个愿望,希望能一直坚持去帮助更多的基层医生,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很费心,耗费的时间也会很长,但也是一件很光荣,很有使命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