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谢恩师,苦练技能争“学霸”,ASIC取栓班E组开课
9月10日,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中国卒中学会国际卒中介入培训学院ASIC取栓班E组学员开启了他们的首次课程。全国各地近30名神经学科医务工作者齐聚北京,学员们饱满的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学员和导师的互动让课堂处处充满精彩。
缪中荣教授以《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患者选择》为题,重点强调了选择合适的患者是决定血管内治疗的前提,并且提出未来可以主要基于影像学进行患者筛选,时间窗只是作为辅助条件,其中影像学包括平扫CT(ASPECTS评分)、多模式CT/核磁(评估血栓、半暗带和侧支循环)等,这也是“十三五”计划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缪中荣教授授课
学员与缪中荣教授互动
张心邈老师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中提出出血转化是急性期再灌注治疗后最大的影响预后的因素,并重点介绍了急性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出血转化高危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预测急性期再灌注治疗预后及出血风险的相关量表及评价。
张心邈老师授课
孙瑄教授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并发症及围手术期管理》中提到围手术期的出血转化、栓塞等都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及时正确的处理决定着患者的预后。出血常见原因有血管破裂、溶栓后出血、再灌注后,栓塞可发生在颅内外动脉之间、大脑前中后不同动脉之间,孙瑄教授结合病例逐一分析了各种并发症出现的可能原因及应采取的防治措施,包括其他一些少见的并发症,如无效再通、取栓支架回收困难等。
孙瑄教授授课
莫大鹏教授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合并血管狭窄的处理》的课程中指出脑卒中患者尤其亚洲人群常伴发颅内动脉狭窄,并介绍了如何正确区分是血管狭窄还是栓塞的方法。对合并血管狭窄的缺血性卒中病人,急性期治疗应尽量避免拉栓,以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和刺激,采用动脉溶栓及药物静脉溶栓(包括溶栓药物、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莫大鹏教授授课
贾白雪老师详细讲解了《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侧支循环评估》,包括缺血性卒中发生时,三级侧支开放的次序及常见开放部位;侧支循环评估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及不同方法之间的特点比较;不同CT血管成像技术的原理及指导治疗决策和预测预后的临床应用。
贾白雪老师授课
理论课程间隙,学员们还实操模拟器进行练习。
学员操作模拟器
高峰教授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脑血管造影评估作用》和《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操作技巧》两部分内容做了精彩演讲。包括脑血管造影在治疗前评估、术中评估及血管开通评估不同阶段发挥的关键指导作用。在血管内治疗操作技巧中,高峰教授重点讲述了结合Solitaire支架取栓和Penumbra抽吸技术的“Solumbra”取栓技术,充分发挥中间导管的各种作用,以及对大负荷及复杂血栓,应用支架取栓的补充技术——双支架术。
高峰教授授课
课程结束后,学员纷纷向高峰教授提问,原本预计六点结束的课程,到七点多才正式结束!学员还意犹未尽……今日杜万良、冯雷、王伊龙、廖晓凌、韩如泉及薛静导师将奉上同样精彩的课程,期待导师和学员们擦出更多的学术火花。
献花谢师恩
对于学院的导师们来说,他们既是治病救人的医生,也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面对不远千里至此求学的学员们,导师们倾囊而授,在卒中介入学院的课堂上度过了这个特别的教师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感恩师者谆谆教导,努力成才方不负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