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缓专访|张帆主任:医者要常思新、常思辨
人物介绍
张帆,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兼任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专业特长:神经介入治疗,周围血管介入治疗,肿瘤介入治疗等。擅长脑血管疾病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疾病的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静脉窦疾病介入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腔内溶栓。
河北省第四届脑血管病介入高峰论坛上,张帆手持话筒,正在主持着整场会议最精彩的病例讨论环节。面对现场活跃浓厚的学术氛围,张帆知道,自己几个月来的辛苦筹备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张帆是河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主任,也是这次会议的东道主。正所谓“上医治未病,上善常思新”,为了筹备这次会议,给大家提供高水准的交流平台,张帆主任可谓是用心良苦,邀请了很多介入科的“大咖”,反复研究敲定论坛的题目,务必使讨论的每一个案例都能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同时把介入的先进观念传递出去。
治病与打仗一样
要上兵伐谋,不战而胜
在张帆的眼中,治病与兵法有着相似的逻辑。“上兵伐谋,不战而胜,治病也是这个道理。治疗就是要争取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比如在脑血管外科,现在大家都在讨论是否放支架的问题,如果不放支架就能够把患者的问题解决了,这就是上上策的治疗;但是,现实中很多患者采取了放支架的治疗方式,实际这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通过治疗理念的创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是不是使用药物就可以治疗,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这是我们这个阶段思考的问题。我经常会问自己,有些病该不该治疗?怎么治疗才是最佳方案?即使有些患者不理解你现在的做法,但是过几个月或者过几年,良好的治疗效果显现出来了,他就会明白,为何医生当初制定这样的治疗方案。将来的医疗也是这样,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这才是医生应该做的。举办这个会议的目的也是想把大家聚在一起让大家多思考,第一,怎么样才能不通过手术就可以把病治好;第二,作为一名医生,有时候也需要换个角度想问题,启示大家思考除了治病救人又能给整个社会带来什么?”
上善常思新。“新”,不仅是医学技术的完善创新,更是医疗思维的演变更新。医生的思维要跟随时代成长,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治疗的思维观念随着疾病发展走,以患者为出发点,最终目的是为患者减轻痛苦,减少治疗的费用。医生在体制内,或多或少都有纠结和矛盾的时候,但是作为医者,治好病是本分。
在张帆心里,医者的本分始终是一个标尺。医者除了治病救人,同样担负的也有社会责任。一名医生不为社会做贡献,其实是很悲哀的。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是每一名医生都应该思考的。
和缓医疗
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思维、新方向
和缓医疗是这次会议中唯一一家互联网企业,引起了众多关注,成功传递了互联网理念。张帆说,“希望和缓医疗给大家带来一种新思维,也许和缓就是一个新方向,就像网络购物一样,如今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
为什么觉得和缓医疗有前景?张帆认为,和缓医疗的D2D模式最主要解决的是医生资源不平衡的问题。现在很多地方没有优质的医生资源,尤其是县级的基层医院。短时间内,基层医院可以配备、完善硬件设施,但是,软实力的提升却有难度。软实力指的是什么?就是基层医生的诊疗能力、规范化治疗的能力。和缓名医平台,为基层医生提供优秀、丰富的医生专家资源,在短时间内能缓解基层医院软实力不足的情况,促进医生资源的平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基层医院在长时间的积累中也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诊疗能力,这对整个医院诊疗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
事物发展都是从了解到熟知,就像网络购物一样,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大家都是存在怀疑的态度,慢慢接受后,现在电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和缓医疗就具有这样的潜质,互联网带动患者就医、医生学习,让每一个医生都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互联网成为医生工作、生活中的好帮手。相信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下,时间的发酵下,和缓医疗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帮助更多患者和医生。
“上医治未病,上善常思新”,这简单的一句话,寓意深远。医者应当与时俱进,用创新的理念和技术服务患者,把移动互联的便利带给患者。张帆主任的支持既是对和缓医疗D2D模式的认同,也是对移动互联发展的肯定。未来,和缓医疗将在更多支持者的鼓励下继续前行,为更多的基层医生和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