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河之都,孔孟之乡的邹城,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在这里,有一群年轻人,他们立足礼仪之邦,传承儒家精神,携手领域内专家,为了肿瘤的规范化治疗而不断努力。兖矿集团总医院放疗三科的张延可主任便是其中一员。 

治愈肿瘤?先要做好肿瘤MDT

通过MDT,原来难以切除的肝脏转移灶,成功完整切除,病人的五年生存率一下子提高了10%。 

张延可: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但是对于肿瘤患者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儿。肿瘤患者采用何种治疗方式,往往是由“挂号到哪个科室”来决定,而非综合评判患者的病情。作为恶性肿瘤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癌细胞就会进一步扩散、转移以至危及生命。近年来,临床医生的思维也有所转换,在肿瘤的治疗中,MDT非常盛行,所谓学科发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MDT在基层真正执行的情况又如何?我们可以推演一个例子说明为什么要做好肿瘤MDT。

如果有一名肝转移的Ⅳ期结直肠癌的患者,按传统模式治疗几乎没有五年生存的。假如患者一开始到胃肠外科就诊,胃肠外科给出“原发灶可以切,但肝转移灶估计切不掉”的手术建议,于是就只切除了原发灶,而肝脏转移灶就留在那了。做完手术后,转给化疗科的时候,肝脏转移灶的处理就比较棘手了。化疗科的医生会告诉病人肝脏转移灶是不可能切除了,只能姑息性的慢慢进行化疗,化疗可能持续半年到十个月,患者有可能在一两年内就去世了。

 

相反,如果开始的时候,这位患者得到了MDT的诊疗。肝胆外科医生给出治疗意见:肝转移灶虽然不能立即手术切除,但是完全有可能缩小,缩小一点点就具备切除指征了。化疗科医生给出建议:靠化疗完全打掉转移灶肯定不行,但是如果把它从原来的四公分缩小到三公分,还是有七成以上把握的。最终按照各学科给出的最佳方案肯定是先化疗,然后评估后再决定,那么这名患者的治疗途径就完全不同了。最后通过MDT,原来难以切除的肝脏转移灶,成功完整切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能一下子提高了10%。当然生命不能假设,描述这些主要是希望更多的医生、患者知晓MDT的概念和治疗理念,让更多的肿瘤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

2002年时,国内开始出现了MDT的声音。我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是在2006年,至今已经有十多年了。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MDT在治疗重症和疑难的病例中最为常见。对于肿瘤患者在患病早期就能得到MDT的诊疗还不是那么普及,尤其是在基层,这还需要更多医生的努力。 

困难与希望

将受时空限制的线下多学科会诊,搬到线上,线下遇到不能及时交流的问题,在线上平台都可以互通有无。

张延可:

我们医院从2012年开始实施MDT,但是要将MDT理念落地,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将多个学科专家聚集到一起,有很多要协调的细节,比如时间、地点。另外在进行病例讨论时,也常会出现将MDT变成彻头彻尾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而无法形成最终治疗方案的情况。基层医院推行MDT有困难,还有另外一方面原因,肿瘤患者在基层首诊的比例不是很高,说白了就是对基层医院的技术缺乏足够的信任。

所以,想要在基层医院推行好肿瘤MDT,首先要引起医院管理层足够的重视和推行MDT诊疗的魄力,因为没有立法就只能在医院内立规;其次,可以借鉴欧美的医院建立以器官系统分类的肿瘤MDT小组,设立秘书,定期组织各专业的医生实施MDT;再次,由难入简,由少至多。从疑难、重症的肿瘤病例开始做起,逐步扩大实现肿瘤首诊的MDT模式;最后,依靠各类学科协会、组织还有互联网的力量组织不同医院之间进行肿瘤MDT,为患者创造最大化的治疗获益几率。

互联网天生“广而告之”的特性也可以帮助推广MDT概念,还可以通过“和缓名医”这样的互联网医生协作平台,将受时空限制的线下多学科会诊,搬到线上,线下遇到不能及时交流的问题,在线上平台都可以互通有无。

近几年医改更加深入,国家要改变和打破更多的陈规旧俗,政策扶植,互联网技术添翼,医生自身诊疗能力提高,协同作战打败肿瘤恶魔的那一天也必将会尽早到来。

 

编者按

 “在短短的人生中,用自己的最大智慧,最多努力书写最精彩的华章。”这是张延可的“个人使命宣言”,就摆放在他办公桌上,每日来勉励自己,而在采访中,张主任也多次说 ,“MDT非常重要,如果不做好会成为一个遗憾,还好现在有了助力。能够通过和缓名医平台,帮助更多的基层医生成长,让更多的患者看病不再难。”和缓也在与更多医生共同努力为看病不再难、不再贵而奋斗。

和缓医疗•延长人类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