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缓专访|杨成林主任:每一次遇见都是为了一次治愈
和缓专访系列——人物介绍
杨成林,副主任医师,义马煤业集团总医院呼吸内二科主任,暨南大学医学在读博士。呼吸尘肺病专业研究方向,早年出身医学世家,毕业于甘肃兰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曾先后在兰大一院、郑大一附院、广州呼吸病研究所、中国华侨医院进修深造,从医工作20余年,临床工作经验丰富。擅长呼吸危重症的抢救,慢性肺病,肺纤维化,疑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容量肺灌洗治疗尘肺病,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与镜下治疗,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发表医学SCI论文一篇,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9篇,参与完成国家基金项目2项,暨南大学课题医学专业课题研究项目1项,集团公司科研项目2项。三门峡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连续多年获得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3年任义煤总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2015年呼吸内二科成立至今一直从事主管呼吸内二科科室的管理和临床工作,2016年科研获得义煤集团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6年科室获得省级重点培育专科、先进集体、先进班组等荣誉称号。
奇怪的医生办公室和主任办公室
在义马煤业集团总医院呼吸内二科,你会发现主任办公室和医生办公室分别在走廊卫生间的两旁,这似乎太不符合医院规划的常识。如此“奇怪”的办公室,只是因为为了能给患者更好的治疗条件,杨成林和他的团队就将原先采光好通风好的办公室改成了病房,将卫生间旁边的盥洗室留做了办公地点。
呼吸内二科于2010年成立,从一开始只能接收6个病人到现在有20多张床位,这都是源于杨成林和他的团队一分一分的耕耘。
2016年年底,王文平老人因肺部感染住院,子女很孝顺,整日在床前伺候照顾。天气转凉,老人受寒,儿子自认为有些医学常识,没有咨询医生,自行买来了藿香正气水,老人喝下去后迅速出现了药物双硫仑反应,心率增快,烦躁不安,病情急速变化,老人病情危重。杨成林刚刚从夜班急诊回到办公室,就被护士叫到了王文平老人床前,迅速处理,就地抢救,一个通宵折腾,老人终于转危为安,杨成林这时才发现自己已经高烧39.2℃,患了肺炎。但他不敢“病“,因为有很多重病患者,病情进展之快,让人丝毫不敢懈怠,就这样,带着对病人负责的初心,即使在过年放假期间,杨成林也没有耽误一天治疗和查房。
悬崖边的肺
在义马这个县级市,有着数万名煤炭职工。对他们而言,有一种病魔,如影随形,阴影笼罩,每一位煤炭职工都有很大概率遭遇它,这就是尘肺病。
初音♫ 今年82岁的郑元喜与尘肺病斗争了40年,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但曾经的艰苦环境在老爷子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杨成林主任是郑大爷的主治医生,他介绍道,“老爷子刚来的时候还需要用呼吸机,身体很虚弱,诊断是肺心病,老慢支,通过治疗,目前肺心病是控制住了。由于长期疾病消耗的比较多,老爷子身体消瘦,吃的少,没劲儿,后期针对性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家属,非常想得到专家的细节意见。”
连线♫ 一个iPad,连接了郑大爷与郑州的专家。在杨成林的帮助下,郑大爷“见”到了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重症科主任张晓菊。朴实的郑大爷,说不出太多感激的话,“请您费费心“这是郑大爷最朴质的语言,表达了他的谢意和希望。
82岁的郑大爷和老伴儿一起紧张的盯着iPad屏幕,激动的陈述着自己的病情,不断的用手势比划着自己身体疼痛的部位。坐在旁边的杨成林安抚着激动的郑大爷,同时还要与张晓菊主任交谈,讨论郑大爷的情况。他笔不停歇的记着笔记,记下了长达十几条的注意事项,且标记好了重点。这场视频会诊连线持续了三十分钟,最终获得了一份详实的康复治疗意见。
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郑大爷已经80多岁了,这些年,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手拄着拐杖,一手牵着多年相濡以沫的老伴儿。郑大爷说他不怕死亡,人总有那么一天,但是他怕自己走了,这世上可能就再也没有能日夜陪伴老伴儿的人了。放不下老伴儿,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老伴儿。作为主治医生的杨主任,未尝不知道郑大爷的心思,为了让他能更健康的生活,努力寻求省里专家的意见。
会诊结束后,已经临近中午,开心又安心的郑大爷牵着老伴儿去了医院旁边的饺子馆,说要吃顿好的,加强营养。杨成林还在整理着郑大爷的病例,他说,“在义马有很多这样‘老慢支’,这类患者很典型,都是多年营养不良,肺功能很差了,用‘无力回天’这个词形容也不为过。他们在我们这里控制住了感染,但出了院之后怎么办,康复治疗的细节措施应该如何进行?这些时候就需要专家能在后期康复上给我们予以指导,是加强营养?还是进一步的治疗?这让我们和患者都十分获益。”作为一名医生,医患者疾病,解患者所忧,这也就是医者的陪伴吧。
传承与遇见
杨成林出身医学世家,已经是第五代,跟随祖辈父辈的足迹,从小诵读医学典籍,立志从医。杨成林祖父是杏林高手,在晚年时将一生行医过往、经验整理出版,这些都成为了杨成林的传家宝,他说,“这些都是祖父一辈子的行医经验,很宝贵。”书籍是传承的一种载体,传承的不仅仅是医术,更多的是先祖的仁心和大爱。
2016年3月,杨成林加入和缓名医,他希望在平台上能遇见更多的“名医”,与他共同治愈患者,也希望有更多的“名医”“像祖父一样,能将医学的技艺传承给他。和缓名医没有让杨成林失望,在这里,遇见了、治愈了、传承了。
时代在改变,沟通方式在改变,但是,医学的传承与治愈的仁心从未改变。只不过,当下会使用更加先进的手段和工具,积攒利用多维力量。
杨成林说,“提到我的病人,有多少故事,多少辛酸,病人这么多年送来多少面锦旗,我也记不清了。记起名字的记不起的都有很多,走在路上人家跟我打招呼,可我实在想不起来了(笑~)。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父亲在世经常教育我说‘大医精诚,做个好医生要对病人真诚,更要有一颗慈悲为怀的佛心’。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话我仍然记在心中,不敢忘怀,虽然做医生实在很苦很累,风险也很高,但也是值得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解决了患者的病痛,挽救了他们的生命,看着他们一个个终于康复了,我心里十分欣慰,是他们实现了我作为一名医生的人生价值和梦想。”
编者按
每一位患者于医者都是一次遇见,每一次遇见都是一个故事,每一次遇见都是为了一次治愈。在和缓遇见,用和缓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