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缓专访系列——人物介绍

孙云川,主任医师,河北省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化疗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放疗中心主任、放疗一科主任,硕士生导师。沧州市医学会放射治疗分会主任委员,沧州市抗癌协会放疗分会主任委员,沧州市肿瘤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抗癌协会放疗分会委员,河北省医学会放疗分会委员,河北省激光医学分会委员,沧州抗癌协会副秘书长。1998-1999年在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放射科进修学习介入放射学,2007-2008在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进修学习肿瘤放射治疗。获得荣誉:2007年获得第六届沧州市青年科技奖,2009年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2009年入选第六批沧州市拔尖人才,2014年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15年入选河北省医德医风标兵,2015年入选沧州市医德医风标兵。

编者按

他是一名临床医生,在放疗科里摸爬滚打了30多年,希望能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让更多的肿瘤患者减轻病痛;他是一名科室负责人,要时刻冲锋在前,带领团队不断前行;他是一名和缓名医,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今天,为肿瘤患者谋求更佳的治疗方案。他就是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放疗中心主任孙云川,这个春天,和缓记者带你走进孙云川主任的多样化世界。

新 · 百年放疗历史

对于肿瘤治疗,化疗、放疗是众所周知的方法了。但是提到放疗科,可能很多人还是不太了解这个科室的具体工作。


随着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来寻求放射治疗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放疗可分为根治性放疗和姑息性放疗两大部分。据WHO统计,有70%的恶性肿瘤需要放疗。像鼻咽癌,很大一部分是采用放疗为主、化疗为辅的治疗方案。对于脑转移这样的患者也可以通过放疗来减轻症状、控制病情。还有一些是在外科手术后行放射治疗,比如说食管癌术后、乳腺癌术后的辅助性治疗。


孙云川主任介绍,放疗的历史并不长,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线--镭。放射机器的发明也是近几十年的成果,提到中国第一台加速器的诞生,还有一段儿故事呢。当年,周恩来总理患有膀胱癌,为了能给总理提供更好的治疗,清华大学联合各医学机构攻关研发设备。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总理没用上,但是造福了我们中国的老百姓。


现在,放疗已经是癌症三大治疗手段之一,治疗肿瘤的原理,其实也很好理解,它是用各种不同能量的射线照射肿瘤,抑制和杀灭癌细胞。放射线就像导弹一样,怎么进入到人体,怎么出来,在哪开炸,炸的能量又是多少,能消灭多少癌细胞,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一些肺部肿瘤就像公路上奔跑的恐怖分子,是在运动的,如果放射线照不准,那麻烦就比较大了。所以放疗技术其实是可与导弹精确制导相媲美,武器装备配备齐全,要有雷达,有瞄准镜。通过CT定位找到肿瘤,在CT上呈现出肿瘤的坐标,再通过精准的追踪,让“炸弹”直接“炸”到患处。

孙云川指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放疗科医生,必须要成为一个杂家。作为我们科的医生,必须会影像学、肿瘤治疗学、放射治疗学、康复医学,还有放射物理学,至少要五门学科,就像五个手指组成一个拳头,这五门学科都掌握了,才能说自己是名副其实的放疗科医生,才能有的放矢的治疗肿瘤疾病。”

快 · 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团队

2004年孙云川来到放疗科,开始了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的历程,2007年他被医院派遣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进修学习,经过一年专业、系统的培训,终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肿瘤医生。从那以后,他开始迎接新的挑战,带领团队、建科室、开床位,2009年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成立时只是一个仅有30张床位规模的临床科室,而现在肿瘤科已经发展下设5个科室,拥有200多张床位。孙云川说,“这个学科能够获得快速发展需要归功于很多因素,有院领导的支持,我们团队自身的努力,肿瘤患者的治疗需求越来越多,另外也得益于大环境的变革,京津冀的发展,让我们方便得到北京、天津专家的支持。还有像和缓医疗这样的互联网企业的介入,让我们医生团队随时随地接受培训、成长,最终我们的诊疗水平得到了提升,成为了沧州地区规模最大、病人最多、机器设备最好、最先进的放疗科。”


“新东西要尝试,好坏试了才知道,新的技术,我们都先去接受然后合理应用,之后我们就知道哪些是好的,接受新的事物和理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是孙云川在采访中一直强调的,他自身的性格中就有这么一股子“创新”的劲儿,只要听说肿瘤有新的治疗技术,他就会派科里的骨干医生,去进修学习。他也指出,要快速求变,也要踏实做事。

在沧州,很多癌症患者都来自农村,经济能力有限,癌症来势汹汹,一人患病,拖垮全家的事情时有发生。孙云川面对这种情况,在为他们制定放疗方案时也会综合考量,争取达到经济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治疗效果。在孙云川的办公桌上有一摞厚厚的书,除了专业书籍还有几本富含人文色彩的书,这也是肿瘤科的一个特点,作为肿瘤科医生,天天送病人走,心里也会很压抑,需要调节好自己,才能对病人家属做好安慰。


多 · “接地气”的和缓名医

孙云川说,“和缓名医就像是我们医生专业的‘朋友圈’,肿瘤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常常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但现实中障碍重重,虽然平时工作和学习中我也会认识一些专家,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沟通交流。比如肺癌的治疗,我可能会认识一个大牌的专家,通过电话或者微信联系,制定了一个治疗方案,但是,其他的癌症疾病呢?就不见得方便了,这种联系很难形成系统常态的配合。


“和缓名医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这里有更多的专家在我的‘朋友圈’内,不仅人数扩为几百上千,各个专业都有,治疗疾病的种类也丰富很多,圈子大了,想找哪位学术‘大咖’都能找到,不同学科专家协作会诊也容易很多。”“灵活、机动”这两个词是孙云川对和缓名医的评价,“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进行会诊咨询,也将患者的费用量化,节省了患者的就诊时间,解决了北京、天津等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所以能得到大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