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

宋存峰,男,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聊城市卫生学科带头人。2000年9月参加工作,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兼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山东省脑血管病规范化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急性脑血管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擅长脑血管病的诊治,尤其擅长脑血管病的介入诊治,可熟练操作脑内血管支架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等脑血管介入技术,率先在山东省开展了急性脑梗塞取栓技术。先后获得“聊城市医疗管理工作先进个人”、聊城市人民满意的“百佳健康卫士”,“聊城市最美医生”等称号。


介入取栓技术是守护患者的第一重保障


  这是一个普通的下午,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介入室,随着宋存峰主任的一句“可以了”,这例挽救急性脑内大血管闭塞的抢救手术也暂告一段落。宋主任摘下口罩,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在他稍显疲惫的脸上会心一笑。


  这场手术可谓险中求胜,这位患有急性脑内大血管闭塞的老人家,来到医院时已经完全偏瘫并且伴意识障碍,并且,在术中见有大剂量负荷血栓,在宋主任和他的团队协作下,经过快速取栓,血栓终被完全取出,堵塞的大血管顺利再通。虽然手术凶险,但是自己和团队挺住了压力,也挽救了这位老人的生命。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有一句口号“介入取栓:挽救生命、减少残疾!”


  介入治疗虽然只有短短5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治疗不可缺的一种技术,特别是对于一些急性脑血管患者介入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中国每年有200万左右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需要治疗,但是由于认识和技术的原因,很多人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特别是对于一些颅内大血管闭塞导致脑梗死,致死致残率高。宋存峰主任介绍,介入取栓技术为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突破性技术,脑内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因病情凶险,残疾率、死亡率都很高,以往对这些病人的治疗就是药物保守治疗,但效果往往很差甚至无效,而"支架取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给这类患者带来了福音。介入取栓使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转危为安、严重瘫痪的病人得到康复。


  从接触神经介入技术,到2010年完成第一例介入取栓手术以来,在宋主任的科室里,现已常规开展急性脑梗塞血管内取栓技术,到目前为止仅取栓介入手术就已经完成300余例。



  每天3-5台手术,这是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介入科的常态,宋存峰主任也介绍说,“目前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病,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的治疗手段有静脉溶栓和介入取栓两种治疗方法,急性期介入取栓就是一个在与时间赛跑的比赛,5分钟的间隔,患者的术后可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人体中的血管好比农田里的水系,水通道堵塞水过不去,堵塞时间久庄稼就要干旱甚至旱死,人体血管就好比水通道,血管堵塞脑组织就可能受损,这个损伤有时是不可逆的。现在血管再通,挽救的是那些受损而恢复血流后功能还可以完全恢复正常的脑组织区。就是说开通的时间越早,对患者的恢复就越好,脑细胞死亡的就越少,缺血时间越久,脑组织细胞死亡越多。患者发生脑中风后如果能及时到达医院,就有希望通过静脉输液或介入取栓把血栓“溶化掉”或取出来,从而畅通堵塞的脑血管,使病人转危为安。

 

  可以说目前介入取栓对某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治疗方法,面对不同的病人,需要多种取栓技术相互结合,从开始开展急性脑梗塞取栓治疗,到如今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已做了近300例取栓病例,宋存峰主任过硬的取栓技术使越来越多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得到有效及时的救治。


互联网:医生成长的创新平台


  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宋存峰主任加入和缓名医平台,通过互联网去帮助更多的患者和医生,也在不断沟通中逐渐成长,对于宋存峰主任,他的第二张王牌便是人人熟知的互联网。


  在和缓名医D2D医生移动协作平台中,宋存峰主任扮演着两个D的角色,他们既是连接北京、上海专家,是帮助患者寻求第二诊疗意见的医生,也是为基层医生解决临床工作中疑难问题的医生。既是传承也是连接,对于宋主任,他看中的也是这两个D的角色,他说,在和缓名医真的是方便,它不仅是帮助患者找专家,解决看病问题的平台,也是一个医生成长和沟通平台。老百姓看病也会存在思维定式,有一部分技术和硬件实力要求高的病情需要到北京进行治疗,但是一些基本的基础的常见病,基层医院往往比北京三甲医院有经验,现在有了和缓名医的平台,打破了老百姓看病的思维定式。

 


  互联网的神通广大不仅是它在沟通中显现的能量,也在一点一滴的影响到医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宋存峰主任说,和缓医疗支持的很多会议都有直播,在这个平台上学习真的方便多了,现在条件好了,就看你想不想学了,前几天和缓医疗直播的会议,都比我在现场的听的都要清楚,不用去现场了,有时候科里的事情忙,抽不开身,或者是现场的我离着远,有时候再站着听课的效果自然也要打了折扣。


  对于互联网的发展,宋存峰主任也有自己的看法,“互联网+医疗”,必将是一个趋势,它会随着中国的城镇的发展逐渐成规模。因为互联网就医的受益者是老百姓,当基层百姓熟悉、接纳互联网了,那么它的未来将会不可限量,因为互联网太方便了。现在去大医院看病,排队、挂号很辛苦,那么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会不会解决这一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通过“互联网+”的模式,通过远程会诊一样能够得到专家的诊疗意见,患者也能得到更好的治疗,慢慢的老百姓的就医方式有了改变,也就能相应缓解看病难、就医难的现状,所以互联网需要不断普及,都认识到互联网的功能和作用,它的力量也将会发挥到最大。


  也正是对互联网的利用,宋存峰主任手握第二张王牌,互联网就是各方沟通,各方资源挪转腾移的一个平台,通过互联网让更多患者受益。

梯队成长:打造守护患者的团队

  前几天,在宋存峰主任的病房里,收治了一个15岁的孩子,在体育锻炼中突发出现左侧肢体瘫痪,紧急送到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经过宋存峰主任介入团队的共同努力,将其堵塞颅内大血管的血栓顺利取出,堵塞的大血管顺利再通。孩子避免了大面积脑梗塞,在这个背后则是整个团队共同的付出。

  经过多年的发展,宋存峰主任的团队也在十年间从2名医生成长到了7名,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采访期间,宋主任很自豪的说,虽然只有7个人,但是我们医生培养的梯队很完善,24小时值班都没有问题,每一名医生都可堪大任,独立应对。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有限,但是一个团队的力量不可限量,团队的建设就是第三张王牌。



  今年,宋存峰主任被评选为“聊城市最美医生”的称号,他说,这是大家的认可,自己就是一个大夫,治病救人就是我的本分,这就是我的工作。当大夫的就是为了看病,看病看好了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有一些疑难的病例我们挺着巨大的压力去做,成功以后,那个感觉就是比家属还要高兴。心里是真高兴,要是有一些病人恢复的不好,我们自己心里也是很压抑的。

 

  宋存峰主任最大的愿望,便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脑血管病的相关知识,在自己的身边有这样“救命”的技术,也希望与更多的同行去交流,让基层医院的大夫了解这个技术,知道的人越多,救治的人也就越多。在关键时刻,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能够挽救更多的生病,减少因病致残的发生。 


编者按

对于医生这个职业,除了上手术台,查房,还要有一大部分的精力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他们可能每天都要重复同样的话语,解释相同的病情,往往一个病情,要对家属和患者说上好几遍,但是在他们的话语中,没有急躁,没有敷衍,因为关乎生命,没有小事儿。希望社会、希望家属、希望病人对医生这个职业多一份理解,对于病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早日康复!面对疾病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