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我为什么而活着》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当有人不理解曾任职纽交所中概股上市公司执行副总裁李宇,为什么放着舒适的日子不过,却要出来创业,进入一个自己外行的医疗领域的时候,他引用罗素的这句话回答他。


李宇所创办的和缓医疗,就是利用“D2D”模式,连接优质专家资源和基层医院医生,让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能享受专家诊疗服务和治疗方案,解决医疗资源错配问题。



但你也许不会想到,如今的互联网创业老兵,其实也曾是两次创业失败的“学渣”。

创业“学渣”的两次败北

“高考学子进入大学校园,就迎来了放飞自我的开端。”这一点上,李宇显然和大多数中国学生达成了共识。初入大学的他,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而是立志于社交版图的拓展,翘课也成了家常便饭。



大二的李宇我行我素,在学生社团混的风生水起,却因为学分不够险些遭到劝退。他并不否认学习的重要性,但他更明白,这两年的社团经历,给他带来的是另一种积累。在他看来,创业是社团操作一种放大,而他,深谙此道。

 

随之而来的1999年,国内掀起一波创业的浪潮。大四准毕业生李宇,果断踩上时代的节拍,将自己的“第一次”献给了文化领域。然而,扎进去半年之后,他发现自己到底还是图样图森破了:每个行业都像一门专业课,是需要去钻研积攒经验的,他也想要给自己一个去钻研的理由,无奈文娱行业于他的性格而言,始终不是那么匹配。



恰逢此时智能手机刚刚兴起,各种模式、技术都如雨后春笋,李宇便迅速将目光转向了科技导向领域。但这一次的尝试同样不顺利,深感自己智慧和能力都很欠缺的李宇终于意识到:纯靠摸爬滚打,是积累不出深层认知的;成功,也不是一次次重复失败就能取得的。


认知的;成功,也不是一次次重复失败就能取得的。


天时地利人和的逆袭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在创业道路上渐凉的热血。痛定思痛之后,李宇在2007年选择了重新出发。为了见识到更多的产业,他找到一家正规有平台的的公司,从最基础的打杂开始,做助理、填发票、跑项目的日子一过就是4年。



这也是他思维形成和能力暴涨的4年。期间他总结出一个乘数效应:个人能力=(知识+见识)*认知。括号里的部分和古语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出一辙;但对于知识和见识都相当的两个人而言,做同样一件事情,决定了不同的走向、不同组织方式、不同产品的,则是互联网上最重要的门槛——认知。

 

之后的创业之路,李宇顺利地占据了“天、”地”、”人”。国家政策的政策扶持形成了大势方向,这是天时;地利是他对于互联网的理解,如何将信息的分享沟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就是他们所要做的;至于为何要选择并不熟悉的医疗领域,还要从他当家属的经历说起。


 

那一年李宇刚毕业,母亲被怀疑有动脉瘤,可当地的医院没有做微创检查的设备,李宇只能带着母亲跨城市辗转大医院。但大医院的体系是,即便周三做完了检查,也要等下个周一才能专家会诊。

 

对于学计算机出身的李宇来说,这样的等待是难以忍受的;细思之下,他觉得拿互联网的形式是能弥补这个服务效率的缺失。


理想主义者的幸福生活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二战中,发布过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讲话是“永远、永远,永远不放弃”。这种所有人都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被炸得昏天黑地不知道未来在哪儿,看不到曙光却还能坚持下去的品质,是李宇所认为的创业者最需要具备的。


李宇的脑洞一直比别人略大,学习计算机后,认识到高维空间的他更感知到,作为人来讲,其实只是挺渺小的物种,所以不必将自己看的太重;打开宏大的时空观,将自己剥离出来客观地看待,自然就排除很多抑郁和焦虑,也不致在创业道路上,面对不确定性担忧时动摇初心。

 

李宇的创业心态是少有的好,他认为现在的和缓医疗,每天服务一个人也好,一百万人也好,都是服务人类;延长一个人的寿命也好,延长一百万人的人寿命也好,都是在延长人类寿命;帮助一个人也好,帮助一百万人也好,都是一个既定有价值的成果。



理想主义型的李宇,他的创业模式与别人不同,他先想起出理想模型,然后去问,为什么这个理想模型不存在,怎么能让它存在。他不怕理想脱离现实。

 

在现实环境中,李宇想要的只是最大化的保留理想模型中的关键部分,至于实现了多少,创造了多少价值,10%也好,80%也罢,都是造化,都不会影响他干这个事情的动力。

 

这就是所谓的“把心定了”,“准备好了”,“可以创业了。”



无论干的规模大小,只要每天能享受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就会是特别欣慰和充实的事情。这,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幸福生活。